2025年11月24日,合肥的深秋微凉,但一场关于“点燃太阳”的新闻,却让整个能源圈热了起来。中国科学院宣布,新一代“人造太阳”——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正式启动全球合作计划,目标是2027年底实现能量净增益,让核聚变从实验室走向发电站。
听起来像科幻?但它正一步步逼近现实。
而我真正被戳中的,不是那些高大上的术语,而是一个朋友昨天发的朋友圈:“这个月电费快900了,空调都不敢开。”配图是一张电费账单,红得刺眼。
我们这代人,第一次认真看电费单,是因为夏天不敢开空调;第一次怀疑电表准不准,是因为人不在家,电费却照涨;第一次觉得“用电自由”是个奢侈品,是因为工资涨得没电价快。
可就在我们为省几度电纠结时,科学家们已经在造一个真正的“太阳”。
BEST装置的目标,是让氘和氚在上亿度高温中发生聚变,释放出巨大能量——1克燃料产生的能量,相当于8吨汽油。更关键的是,它的燃料来自海水,几乎取之不尽。一旦实现稳定运行,未来电价可能低至1分钱一度。
你没看错,是“分”不是“角”。
想想看,如果真有一天,空调可以随便开,热水器全天候运行,电动车在家充整晚也不心疼,家里老人再也不用因为“省电”而闷在屋里出汗……那不是省钱,是生活底气。
当然,科学家也说了,从实验成功到并网供电,大概还要15到20年。2045年,中国计划建成全球首个激光聚变商业电站。时间不短,但想想手机从诺基亚到全面屏才多久?
这不只是技术的长征,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对“体面生活”的期待。我们不想再被一张电费单绑架,不想在酷暑中权衡健康与支出,更不想让下一代继续为基本能源焦虑。
所以别觉得“人造太阳”离你太远。它烧的不是等离子体,而是我们对公平、清洁、廉价能源的渴望。
它或许不会立刻让下个月电费变少,但它让我们知道:总有人在替普通人,去够那个看似遥不可及的光。
下次再看到电费单皱眉时,不妨想想合肥那间实验室里跳动的蓝色火光——那是我们共同的希望,在悄悄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