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可控核聚变又传来新消息,合肥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底盘装好了,巨无霸锅盖就位,下一步就可以开始盘灶生火啦!
一杯水,驱动全家电器一年。
这或许不是科幻小说的情景,而是可控核聚变技术描绘的未来。
然而,这个未来,真的只差两年就能实现吗?更重要的是,股市里哪些“聚变概念股”值得我们提前押注?
最近,关于2027年就要核聚变发电的说法,源头就是来自合肥的BEST装置提前两个月进入总装阶段。
这里有一段描述,“预计将在2027年完成建设并首次演示聚变发电,到2030年,有望通过核聚变点亮第一盏灯。”
听起来很近,但注意关键词“演示”,不是“商业化”。
简单说,就是点一次“人造太阳”,证明它能亮,但还没打算给你家电表用。
而真正实现盈亏平衡,即发出的电比喝进去的多,至少要到2035-2040年,大规模并网则普遍指向2050年前后。
所以,两年发电?可能,但只是亮一下,不是亮一世。
20年?等不了!
晚年的刘彻,在功业未竟、所剩时间不多等多因的交织下,拼命点兵,奋击匈奴。
二级市场可能不太类似于此,但也没淡定,等不了。截至9月末,今年以来,可控核聚变概念板块涨幅超过了60%。不仅如此,一级市场也已砸下数百亿元。
究其原因,这背后的逻辑,或许就是谁率先掌握聚变,谁就拥有下一个时代的石油。国家意志,万亿级市场,足以让资本提前潜入。
完成这么一个大工程,聚变堆需要激光器、超导带材、特种钢材、真空室。哪怕发电不赚钱,卖铲子的公司早已订单接到手软。
这是不是跟当年淘金类似,无论金矿有没有挖着,牛仔裤和铁锹先卖疯一个道理。
由此看来,技术尚在一级市场,卖铲子的已在二级狂欢。
接下来,就是节奏如何把握了。是每一次的大事件。比如,2026下半年HL-3招标、2027年BEST首次放电、2030年SPARC并网,每一次成功都是股价脉冲窗口。
当然,可能也会有浑水摸鱼的。应该擦亮眼睛,回避纯概念,预收款项、存货、合同负债三连增才是硬核指标。
两年发电,是实验,不是商业;十年淘金,卖铲子,比挖金稳。
可控核聚变注定是一场时间换空间的超级马拉松,对投资者而言,耐心、仓位管理才是通往未来能源财富的可控之路。
毕竟,太阳要在地球上升起,还得先熬过漫长的科研黑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