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字拼音和组词是什么
“膊”字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汉字,其拼音为“bó”,注音符号写作“ㄅㄛˊ”。在汉字中,膊属于形声字,右半部分“尃”(fū)表读音,左半部分“月”(肉月旁)则提示其含义与身体部位相关。这一结构反映了汉字造字法中的会意与形声结合特点,也帮助使用者快速联想其本义——指人体上臂部分。《说文解字》中记载:“膊,薄脯膊之屋上。从肉,尃声。”这里提及的“脯”为干肉,而“膊”最初含义可能与悬挂肉块的位置有关,后逐渐演变为指代身体部位。
“膊”的常用组词解析
“膊”字的组词多与其本义相关,扩展至动作或物品名称。以下列举十例常见搭配:
-
胳膊(gē bo):指上肢从肩到肘的部分,是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词,例句:“他揉了揉酸胀的胳膊”。
-
臂膊(bì bó):书面语中特指整条手臂,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古风描写,如“挥臂膊以抗争”。
-
赤膊(chì bó):意为光着上身,强调无衣物遮盖,常见于体育场景描述,“运动员赤膊上场展现力量”。
-
肩膀胳膊:复合词组合,强调上肢力量或动作,例如:“他靠着肩膀胳膊支撑起整个家庭”。
-
绷膊(bēng bó):古语中可指束紧手臂的动作,现代多见于方言,如“绷膊用力拉纤绳”。
-
胳膊肘(gē bo zhǒu):专指肘部关节,俚语“胳膊肘往外拐”形容背叛亲友。
-
摆膊(bǎi bó):动作词,指挥动手臂,常见于武侠小说场景,“大侠摆膊挥剑,气势如虹”。
-
扯膊(chě bó):方言中表示快速拉扯手臂,多用于生活化叙述,“他扯膊拽住差点摔倒的孩子”。
-
光膊(guāng bó):同“赤膊”,但更口语化,如:“夏日傍晚村民常光膊乘凉”。
-
臂膊力(bì bó lì):强调手臂力量,常用于武术或健身领域,如“练习臂膊力需配合器械”。
文化语境中的“膊”字演变
“膊”字的语义发展轨迹折射出社会文化变迁。先秦时期,“膊”的使用多与祭祀或食物加工相关,《周礼》提及“膊祭牲”,暗指悬挂牲畜部位以供神明享用。唐宋以后,随着人体解剖知识的普及,其含义逐渐聚焦于身体部位。《水浒传》中频繁出现“扯膊拽衣”“摆臂挥拳”等动态描写,说明此时“膊”已融入市井语言体系。现代汉语中,“赤膊”等词汇承载着特定地域文化色彩,如上海方言“赤膊山”指不穿外套的行为,而体育赛事解说中的高频使用则凸显其动态表征。
现代应用场景分析
在医学领域,“肱骨”(humerus)与“膊”存在关联,但医学术语更倾向使用音译或音译+意译复合词。运动科学中,“上肢力量训练”常被分解为具体部位解析,“臂膊肌群”成为专业术语。网络语境下,“云膊”“锁骨链”等新造词通过谐音和视觉化表达(如露肩服饰)创造时尚联想,扩展了传统语义边界。文学创作中,“膊”字仍保留诗意美感,如“月光洒在少女纤细的臂膊上”,赋予文字画面感和情感张力。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数字输入习惯变化,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全拼输入法输入“bo”,而非“bó”,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音标规范的推广。
易混淆概念辨析
学习者常将“膊”与“脖”(bó)混淆,二者虽读音相同,但字义截然不同。“脖”专指颈部,强调头颅连接躯干的关键节点,如“脖子僵硬”;而“膊”聚焦于上肢连接点。另一易误用案例为“膊”与“博”(bó),需注意“博学多才”与“臂膊有力”在字形及语境上的本质区别。通过拆解“月”旁与“十”部首,可有效区分两类形声字。“膊”与日语的“広げた腕(ひろげたうで)”虽存在对应关系,但因文化差异导致引申义不同,需警惕跨文化理解偏差。
本文是由每日文章网(2345lzwz.cn)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字拼音和组词是什么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