膊的组词加拼音
“膊”字在汉语中读音为bó,是一个较为常见但使用频率适中的汉字。它通常与肢体、动作或日常场景相关联,能灵活组合成丰富的词语。本文将围绕“膊”的拼音规则、核心组词及实际用法展开,帮助读者更精准地掌握这一汉字的应用场景。
单字解析:膊的基本结构与含义
从造字角度看,“膊”属于左右结构的形声字——月(肉)旁表意,甫(bǔ)表音。其本义特指“肩膀”,但后来引申为“胳膊”“裸露的上肢”等概念。在《说文解字》中,“膊”明确标注为“肩膊”,说明它最初强调的是支撑重量的核心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当用于描述身体部位时需读作bó,若误读常会引发交流障碍。
常见组词与应用场景
1. 胳膊 (gē bo)
这是最具代表性的复合词,既指代整个上肢又可区分肩部与手掌之间的部分。例句:“爷爷用宽厚的胳膊将我稳稳托起。”
臂膊 (bì bó)
多见于文学作品,突出胳膊的肌肉美感。例句:“她紧握双拳,臂膊随着呐喊微微颤抖。”
赤膊 (chì bó)
指光着上身,常见于生活口语及特定场合描写。例句:“夏日泳池边总能看到老人赤膊晒背的场景。”
捶膊 (chuí bó)
即捶打肩膀的行为,属于动词性短语。例句:“久坐后捶膊几下能缓解肌肉酸痛。”
肉膊 (ròu bó)
北方方言中形容结实强壮的手臂,带有口语色彩。例句:“这位渔民浑身黝黑,肉膊纹路分明。”
飞膊 (fēi bó)
较为生僻的古语词汇,形容手臂挥舞迅猛。见于武侠小说描述技击动作。
方言与专业领域的特殊用法
在吴语方言中,“膊头”(bó tóu)特指肩膀,如粤语保留“肩膊”一说;粤港地区称运动员的躯干为“膊马”(bó mǎ)。戏剧领域,“膊”字衍生舞台术语:“甩膊”(shuǎi bó)指快速挥动右臂配合念白节奏。医学影像学中,“锁骨上三角区域”专业文献偶尔简称为“胛膊区”,虽不常见但体现学术规范。
常见误写与混淆点警示
1. “脖”与“膊”的混淆
很多人误将颈部称为“脖膊”,实则应使用“脖子”或单独“脖”字。区别在于前者仅指颈部后方,后者特指上肢部位。
易错拼音提示
“赤膊”不应读成“chì bǎo”,后鼻音缺失导致语义误解;“臂膊”的“膊”常被误读作“bǎo”,需注意舌尖位置正确发音。
词语搭配扩展建议
为了灵活运用该字,可尝试以下搭配:
动作描写:捶膊揉颈、振膊高呼
场景刻画:赤膊登高、肩膊负重
修辞手法:将汗水浸透的上臂喻为“墨染的膊”(文学创作),用“僵直的双膊”强化角色紧张情绪(戏剧创作)。
通过多维度组合,既能丰富写作素材,又能加深对字词本质的理解。
学习资源推荐
建议通过《现代汉语词典》“月”部字板块系统学习;观看粤语电视剧注意身体部位词汇运用;参考网络文学平台热门作品中的动作场景描写案例。例如《破冰行动》中“他赤膊握紧钢管”的场景,完美展现字词在实际语境中的生命力。
本文是由每日文章网(2345lzwz.cn)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膊的组词加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