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的拼音和词语怎么写
“哀”是现代汉语常用字,其拼音为“āi”,共有九画,书写顺序为:点、点、竖、横、竖、横折、撇、竖折/竖弯、横。读音清越短促,带有哀婉、悲伤的情感色彩,既可独立成词,也能与其他汉字组合成复合词,承载丰富的文化意涵。
“哀”的字源解析
“哀”在甲骨文中由“亠”(象征屋顶)、“口”(代表哭泣)和“衣”(体现衣襟掩面之态)组成,整体构成一个人在屋内掩面哭泣的画面。《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哀痛”,后引申为同情、怜悯等情感。《诗经·小雅》中“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即以“哀”字奠定悼念先人的悲悯基调。
常见单字用法
“哀”作为独立词语时,常用于直接表达悲恸情绪。如《史记·屈原列传》中“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其中“劳心惨兮,忧心孔疚”等句即通过重叠强化“哀戚”之情。
双字词组分类解析
情感类词汇:
“哀伤”强调内心深处的悲痛持续状态,如杜甫“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中浸透家国破碎的哀恸;“哀鸣”多用于形容鸟兽凄厉啼叫,李白“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即以自然物象渲染艰险处境。
文学意象:
“哀鸿遍野”源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后世用以比喻灾民流离景象,如《老残游记》描写黄河决堤后“哀鸿遍地,流民塞途”;“哀艳”则专指凄美动人,清代词论家况周颐谓“词贵哀感顽艳”,代表词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即具此特质。
伦理范畴:
“哀矜”体现司法者的悲悯情怀,《尚书·吕刑》载“哀矜折狱”强调审慎用刑;“哀思”涵盖纪念仪式中的集体缅怀,如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全民默哀三分钟。
现代语境中的活用
当代网络用语将“哀”与流行词汇结合,如“哀嚎”(夸张悲鸣)、“哀莫大于心死”(精神彻底绝望)等。日语假名“哀(あい)”的发音差异,更催生跨文化语境下的情感表达差异。日本动画《鬼灭之刃》中“哀”作为角色姓名出现,赋予角色脆弱与坚韧并存的悲剧色彩;韩国影视剧《寄生虫》则通过“哀叹”强化阶层固化困境,显示文字在跨文化传播中的生命力。
文化投射的深层隐喻
从《礼记·檀弓》“丧礼,哀戚之至也”到《庄子·至乐》“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哀”承载着中华文化对生命无常的哲思。《红楼梦》中黛玉葬花词“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以花喻人,将个体生命的短暂哀愁升华为永恒审美体验。这种情感投射,在当代诗歌中演变出更复杂的形态,例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隐藏的理想破灭之哀,与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的豪放超脱形成对照。
本文是由每日文章网(2345lzwz.cn)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哀的拼音和词语怎么写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