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ái yáng lǐ zàn dài de pīn yīn
《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于1941年3月12日创作的一篇散文。当时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者茅盾在重庆工作,看到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在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团结一心,共同奋斗。在这样的背景下,茅盾以白杨为象征,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赞美白杨树的散文。
写作手法与象征意义
在《白杨礼赞》中,茅盾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开篇以“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直接点明主旨,奠定了全文赞美的基调。
作者对白杨树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白杨树的干、枝、叶、皮等方面,写出它的倔强挺立、不折不挠。然而,文章的重点并不在于单纯地描写白杨树的外形,而是通过白杨树的这些特点,将其与北方的农民联系起来。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中,北方的农民和白杨树一样,质朴、勤劳、坚强,在艰苦的生活中不屈不挠地奋斗着。更进一步,白杨树又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白杨树那挺拔的身姿、向上的姿态,正代表着中华民族积极进取、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品质。
文学价值与影响
从文学价值来看,《白杨礼赞》语言优美且富有表现力。茅盾用简洁而生动的文字勾勒出白杨树的形象,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通过这样的描写,白杨树的形象跃然纸上。
这篇文章对当时的社会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激励了广大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和民族解放事业中发扬白杨树的精神,成为鼓舞士气的有力文字。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不断地被人们传颂,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要学习白杨树的精神品质,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为了实现理想和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奋斗 。
精神传承与当代意义
在当代,《白杨礼赞》所蕴含的精神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快速发展、面临各种挑战的今天,白杨树所象征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能给予人们力量和鼓舞。它可以提醒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要坚守自己的信念,不随波逐流,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应对困难。
白杨树象征着团结的精神也有很强的当代价值。就像当年北方农民团结起来抵御外敌一样,当代社会的人们也需要团结协作,共同为实现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目标而努力。无论是在抗击自然灾害,还是在推动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团结的力量都不可或缺。《白杨礼赞》就像一面旗帜,激励着我们传承和弘扬这些伟大的精神,不断前进。
本文是由每日文章网(2345lzwz.cn)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白杨礼赞带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