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愤填膺的拼音
"义愤填膺"的正确拼音为:yì fèn tián yīng。其中"义"读作第四声,"愤"为第四声,"填"为第二声,"膺"读作第一声。这一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后融入现代汉语体系,常用于表达对不公现象的强烈愤慨。理解拼音有助于准确掌握其发音,避免因方言或误读导致语义偏差。
词汇解析
"义愤填膺"由四个汉字构成,各具深意。"义"代表正义、道义,强调行为或情感的正当性;"愤"指向愤怒的情绪爆发;"填"表示充满或充实;"膺"指胸膛或内心。合起来形容因目睹不义之事而产生的强烈愤慨,生理上表现为胸口仿佛被怒火充满的感受。此成语多用于书面表达,在口语中常简化为"义愤"。
文化渊源
该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宋代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中虽有类似表述,但现代通行说法形成于明清时期。在《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古典小说中频繁出现,文人常借其塑造刚正不阿的人物形象。例如,小说中常描写读书人面对贪官污吏时"义愤填膺,拍案而起"的场景,彰显士人风骨。
语法功能与使用场景
作为补充式成语,"义愤填膺"通常作谓语或定语。用于描述个人情感时多作谓语,如"他听闻此事后义愤填膺";作定语则强调状态,如"义愤填膺的抗议者走上街头"。其适用场景以社会正义相关内容为主,如揭露腐败、抗议不公、声援弱者等。需注意该成语的情感强度较高,适用于正式场合,日常对话中使用频率较低。
应用案例分析
在新闻报道中,"义愤填膺"常用于重大公共事件。例如:环保志愿者面对污染企业时"义愤填膺"地揭发黑幕(2021年某化工事件报道);历史剧中,包拯审案时下属"义愤填膺"地陈述冤情(电视剧《包青天》常用桥段)。近年网络流行语中,年轻人将此成语用于描述社会热点,如#某明星诈捐事件引发网友义愤填膺#等话题多次登上热搜。
同义与近义表达
在汉语体系中,"义愤填膺"的近义表达包括:"怒不可遏"强调愤怒到难以抑制,侧重行为冲动;"拍案而起"突出即时反应,强调动作力度;"怒发冲冠"带有夸张文学色彩。古语中"见义勇为"侧重实际行动,而本成语侧重情感状态。使用时需根据语境选择,如强调行动可用前者,侧重心理状态则宜用后者。
文化隐喻价值
这个成语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士"精神。从《论语》"见义不为,无勇也"到文天祥《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形成一条道德勇气传承脉络。现代社会虽物质条件改变,但当目睹校园霸凌、学术造假等行为时,人们依然会本能产生这种情绪反应,证明文化基因的延续性。这正是成语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所在。
语言规范建议
使用中需注意三点规范:一是正确拼写不可混淆为"义愤填鹰"等错误形式;二是情感强度与语境适配,避免用于轻度不满场景;三是区分"膺"与"赝"等形近字,防止书写错误。网络传播中虽存在"义愤填膺表情包"等娱乐化现象,但正式文书仍建议保持使用严谨性。建议词典编纂者增加常见误用案例警示。
跨文化传播意义
该成语在向外传播中面临文化折扣挑战。英文常用indignant、outraged等词对应,但难以传达"膺"字的胸膛充盈意象。日本汉字文化圈采用「義憤に満ちた」(ぎふんにみちた)的对译方式,相对接近原意。在孔子学院教学中,建议结合具体案例教学,配合情绪表情模拟,帮助学习者建立感官联想。双语版《现代汉语词典》已收入此条目,反映其国际传播需求。
本文是由每日文章网(2345lzwz.cn)为大家创作

点击下载 义愤填膺的拼音Word版本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