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晋景公的对联趣事

zydadmin  56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可以归纳为“衣、食、住、行”四个字。除衣以外,其他三件事与厕所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

在中国人的哲学中,喜欢把万物的活动皆视作为“吐故纳新”的过程,认为这些活动周而复始,延续不绝。

基于上述认识,中国人向来既注重食物的摄取,同时也重视体内糟粕的排泄处置,由此形成源远流长的厕所文化。

"厕所"在汉语中是个后起词,古人把厕所称作"厕"。古代的厕所比较简陋,就连王侯家的厕所,也不过只是挖个坑,埋上一个大桶而已。《左传-成公十年》就记载过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晋侯将食,如厕,陷而卒。”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晋景公。晋景公有一天做了个梦,梦醒后找了个巫师给自己解梦。巫师告诉晋景公:“大王,你吃不到新麦子了”。

晋景公身体一向很好,哪里肯信?于是等啊等,等到麦子熟了,赶紧叫下人用新麦煮饭,给自己盛了一大碗。

看到新麦做的饭,晋景公把那名巫师叫到面前,带着嘲弄的笑容问道:“你不是说本王吃不到新麦了吗?我碗里是什么?你居然敢咒我,现在让你死而无怨!”于是命人把这个巫师拉出去砍了。

杀了巫师后,晋景公准备吃饭。可这时他突然感觉肚子有点疼,于是便放下饭碗,先去厕所方便一下。没想到在拉屎时候,倒霉的晋景公居然一个不小心,掉到粪坑里给淹死了。看来那个巫师还真没骗人,晋景公确实是没吃到新麦就挂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古代的厕所一定很简陋,不然不可能一个堂堂国王会在上厕所的时候掉了下去。

厕所这东西,放在书面上说,很多人都会觉得不雅。其实以大文化视角观之,厕所本身就是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常言道“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心发慌。”既然有"进口"的,必然就要有"出口"的。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厕所也应运而生,成为社会进化、文明程度的一个标志。

中国最早的厕所,位于5000年前西安半坡村氏族部落的遗址之中。当时的厕所只是一个设于房舍外的土坑,因常用茅草遮蔽,故也称“茅坑”或“茅厕”。

我国最早的厕所记载出现在西周的《仪礼》中:“隶人涅厕。”说的就是古人掘地为厕,待坑满后,就命令奴隶把坑填上,再挖个新坑。这种“坑厕”可以说是中式厕所的始祖。

建造厕所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到了两汉时期,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了厕所。

那时的厕所多依托猪圈而建,上有屋顶,内有与猪圈相通的便坑。晋代之后,士族之家的厕所则建造得越来越讲究,不仅燃香摆花,对入厕者还备有专人侍候。

《世说新语》上记载:当时的士族参加宴会,从厕所出来一定要换上主人准备好的新衣,所以厕所又有了“更衣室”的别称。

从汉代以来,厕所多建在住所的隐秘之处,厕门忌对住所的大门。唐代的厕所多建在住所的西边,厨房则建在房屋东面。

到了元代,中国的农民开始重视施用人粪来做肥料。元代的《农书》记载:“治田之家,常于田头建砖池,置大粪于其中腐熟而用之,施用其肥的田地收获甚佳。北方农家亦宜使用此法,可获利十倍。”

当时施用人粪肥的方法,是于沟河内夹取青泥,晾干后与大粪搀和;或于田间挖凿深池,以砖砌壁,内置糠秕、落叶等物的燃灰,再浇以人粪肥之水。

由于流行以人粪为肥料,所以民间逐渐有了“惜粪如惜金”、“粪田胜买田”等谚语。当时的农民,也纷纷在自家修建厕所,以储存粪便当肥料。

中国人最讲究“男女有别”,所以在很早的时候,厕所便有了男女之分。陕西汉中市汉台区曾发现一处西汉末年的厕所遗址,这座厕所有房顶,从山墙一侧开有两个门,中间用土墙分隔,区分出男厕与女厕。

北宋司马光也在《居家杂仪》中说:建宫室必分内外之别,主客、男女不能共用一个厕所。

马桶大约出现在北宋时期。欧阳修在《归田录二》中将其称为“木马子”。这种马桶是一种带盖的圆形木桶,用桐油或上好的防水朱漆加以涂抹。

民国时期,西方的抽水马桶开始传入国内,但只有大城市的富人才有资格享用,普通百姓仍沿用传统的厕所。直到改革开放后,抽水马桶才在中国得到普遍使用。

古代像样的厕所,都有一定的高度。达官贵人家里的厕所,甚至盖得像一座小楼。这是因为厕所建得高,登楼如厕,排泄物深落楼底坑中,自然就闻不到臭味了。

为了消除上厕所过程中臭味带来的困扰,古人也想过种种办法。晋朝的王敦在一次参加舞阳公主家宴会时,曾借公主家的厕所一用。

在出恭时,王敦看到厕边漆箱中盛有干枣,觉得很新鲜,自言自语地说:公主家就是与众不同,厕所内还摆吃的东西。

于是"噉之至乃尽。"等他出来告诉其他人时,听到的人都笑破了肚子——原来这些干枣是在出恭时用来塞住鼻孔防臭气的,乃晋代权贵家庭的一种时尚,不知原委的王敦就这样闹了一个大笑话。

对厕所最讲究的人,恐怕得属慈禧太后。明清史专家孟森教授在《记陶兰泉谈清孝钦时事二则》一文中说:光绪癸卯年三月,慈禧第一次坐上火车。

按照袁世凯的吩咐,商务大臣盛宣怀在车上专为慈禧特制了豪华的临时厕所:"床侧一门,启之即如意桶。如意桶者,便溺器也,底贮黄沙,上注水银,粪落水银中,没入无迹,外施宫锦绒缎为套,成一绣墩。"

一个临时厕所都设计得如此复杂和巧妙,可见享尽人间荣华富贵的慈禧太后对厕所的挑剔。

古代纸张很贵,所以平民百姓上厕所时很少用纸,他们或用稻草,或用芦苇片,甚至用泥块、瓦片,解决最后一道程序。

明人胡应麟的《甲乙剩言》记载,当时穷人上厕所时,"男女皆用瓦砾代纸,殊为呕秽。"

在人类长期的使用厕所的过程中,也诞生了一种特殊的“厕所文化”。“厕所文化”的含义很广泛,除了厕所建筑风格、样式等建筑文化之外,“厕联”也是厕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吟联对句,自古以来为文人墨客之雅事。即便是臭气熏天的厕所也有人雅兴大发地为之题联,所以“厕联”也被公认为是中华文化的一枝奇葩。

细细品味一些厕联,你还不得不佩服:真是才思敏捷,“味道”十足。

“ 成文自古称三上,作赋于今过十年。”这是清代一个叫魏善伯的人贴在自家厕所里的一副厕联。

该联用了两个典故,上联“三上”指欧阳修的治学经验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

下联中的“十年作赋”用的是左思作《三都赋》耗时十年的典故。两则典故使这副厕联显得书香四溢,难怪魏善伯的朋友见了,认为这副厕联即便是悬挂于中堂也不失高雅。

清初文学家王士镇在《池北偶谈》里记载了一个有关厕联的有趣故事:“夏忠靖公奉使江南,与给事张某共事,一日张登厕,公戏之曰:'解衣脱冕而行,给事给事。'张应声日:'弃甲皮兵而走,尚书尚书。'"“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应当说,这副对联是对的很巧妙的。

宋人《墨庄漫录》中记载,一日,赵九龄去张焘家作客,中途借张家厕所一用,便在张家厕所门上发现了一副厕联十分巧妙:“七条严妇戒,四品受夫封。”

乍一看,这副对联似乎和厕所没有什么关系,其实它是一副巧妙的“隐字联”。古代妇女地位低下,有“七出”戒律,触犯任何一条都可能被丈夫休弃,所以上联据此暗藏一“出”字;下联说的是古时四品官之妻封号为“恭人”,里面便暗藏了一个“恭”字。

把上下联暗藏的两个字连起来,便是“出恭”,是入厕的一种文雅说法。所以赵九龄见了这副厕联后赞赏不已,连称张焘巧用隐语,构思精妙,的确名不虚传。

古代官宦之家的厕所,往往有匾,也有对联。这些厕联题得之贴切、有趣,往往使人拍案称奇。

明代最常见的厕联有:“古人欲惜金如此,庄子曾云道在斯”、“莫道轮回输五谷,可储笔札赋三都”、“纳垢含汗知大度,仙风道骨验方肠”、“官司不令多中饱,燕饮应知无后艰”等等。

如果说这些厕联属于阳春白雪的话,那么还有些厕联则属于典型的下里巴人。

清代某生员屡试不第,家中赤贫如洗,为生计,便在路旁建厕所一座,籍收粪以售资。他在厕上悬一匾,上书“尽其所有”,又在厕所两旁贴上对联曰:“但愿你来我往,最恨屎少屁多。”

此联特别直白,几乎是赤裸裸地要求人家多在他这间厕所出恭,虽俗不可耐,但论其贴切,不能不使你服膺。

古时,一些名山大川的寺庙道观的厕所门上,也会挂上一些厕联,其内容除了诙谐有趣之外,也有劝人信佛,宣扬佛门普渡众生和佛法无边的意思在里面。

比如像“任他盖世英雄,入此门还得低声下气;凭你齐天大圣,闯本所只宜屈膝躬腰”、“大开方便之门,以解后顾之忧”一类的厕联,语句雅致,述事说理,与寺庙道观的环境特别契合。

自古高手在民间。千百年来,劳动人民运用自己的智慧,也创作出了无数妙趣横生的厕联。

清代某位秀才进京赶考,路过一个小村子,腹中胀痛,于是向村中一大会爷家借厕所一用。在厕所门边,他看到了一副对联:“有小便宜,得大解脱。”

秀才细细咀嚼,感觉这副对联特别巧妙。它可以读成“有小便,宜;得大解,脱”,又可以读成“有,小便宜;得,大解脱”。

前者是解释厕所的功用,后者又有劝人向善,不要占小便宜的作用,可谓一语双关,令人读之不忘。

古代农村厕所最喜欢悬挂的厕联,通常都是那些意思直白,言简意赅的对联。因为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不喜欢来那些弯弯绕,喜欢直来直去。

所以“进去三步紧,出来一身轻”之类对仗精巧,刻画传神的厕联,最受劳动人民的喜爱。

特别是此联中的“紧”字极有神韵,令人想像得到如厕者那急于解脱的神态,与后面的“轻”字形成鲜明对比,可谓让人一读便终身难忘。

民国时期,各路军阀横征暴敛,不顾老百姓死活,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徐悲鸿便在自家厕所门外题写了一副厕联:“到此方不中饱去,问谁非为急公来”,讥讽国统区的官僚,只有到了厕所这样的地方才不中饱私囊,又有哪一个是在为国灾民难而急?

无独有偶,几乎是在徐悲鸿创作这副厕联的同时,成都文人刘师亮有感于四川军阀杨森为搜刮民财,设置了令人闻所未闻的“粪便税”,连上厕所也要交税。

于是刘师亮创作了一副厕联 :“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深刻地讽刺了杨森之流连厕中物也要“中饱”的贪婪形象。

民国时期出现的讽刺那些官僚尸位素餐,不为民办事的对联很多,其中也有不少是人民群众创作出来专门挂在厕所门口,以此讽刺那些官僚的。

“唯此事,大人才亲自去办 ;舍此所,小民须逐层审批”,便是山东某县衙旁边一间厕所里被人用炭笔写在墙上的一副厕联。

最妙的是,有人见到这副对联后,又在联后加了几句 :“男人,女人,进之不雅,随你怎么便解(辩解);原告,被告,状纸百卷,关他啥子屁事。”

1934年2月,蒋介石在南昌发起社会风气革新的“新生活运动”。运动宣传以“礼义廉耻”“生活军事化”等为口号,从改造国民日常生活入手,以整齐、清洁、简单、朴素等为标准,以图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

“新生活运动”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既糅合了中国传统礼教等级思想,又包含了欧洲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以至基督教价值观元素,因而招致国人的质疑,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新生活运动”有一项考核内容,就是要求每个县都要建公共厕所,解决这一有关老百姓民生的大事。某地一县长为了升迁,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县城盖了间公共厕所。

为了给群众普及和宣传公厕的好处,这位县长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征集公厕门上的对联。最后入围的有两副对联,一时令县长难以取舍。

这两副对联的其一是:“来人不蹲就站,去者非男即女”;其二是“古往今来,改朝换代,唯此道不改 ;东土西洋,移风易俗,只这般不移。”

县长找到县里几位饱学之士,大家反复推敲之后,觉得还是这副“来人不蹲就站,去者非男即女”更加略胜一筹。因为当时虽然清政府被推翻多年,但老百姓心中的封建思想还很严重,对“男女平等”的思想也缺乏认识。

这副对联用“非男即女”,指出人的性别不是男就是女,有宣扬男女平等的思想在里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思,所以最后采用了这副对联悬挂在新落成的公共厕所门口。

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今天中国人的厕所也朝着越来越舒适优雅的方向发展,从挤公共厕所到家家都有独立卫生间,从蹲式便器渐渐过渡到抽水马桶,中国的厕所正从原始的实用形态,向舒适、清洁、优雅的“厕所文化”转型。

但令人可惜的是,“厕联”这种古老的厕所文化,却似乎正在走向消亡。现在各大城市的公共厕所越来越豪华,可几乎没有在门上贴厕联的,这是一种进步,还是倒退呢?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 http://www.2345lzwz.cn/read-142048.html
上一篇下一篇
00

randomThread
泪目!高考临近遭不幸,四千网友留言区为失母女高中生筑温暖港湾山东明起三天晴热持续 大部地区最高气温将超30℃12岁“小孩哥”参加高考目标中科大 具体怎么回事12岁“小孩哥”参加高考 目标中科大,12 岁小孩哥参加高考,目标中科大少年班,引关注12岁“小孩哥”参加高考 目标中科大 天才少年的超前之旅门牙里面补了看起来有点透明(牙釉质透明是好是坏)门店感恩语门帘是什么意思(床对门挂什么门帘)门儿的拼音(刺猬的刺拼音)蒙的都对(考的都不会蒙的都不对)蒙古族摔跤的简介(搏克和摔跤区别)萌怎么造句(萌怎么组词语)萌娃成长记录文案(记录娃成长的句子)萌娃帅气文案句子(赞美小男孩可爱帅气的语句)萌二是谁(熊猫古古和萌二谁厉害)美食语句发朋友圈美食美照说说(出去吃饭拍照片发圈的说说)美食每日文案美食朋友圈文案幼儿园美食文案走心美食文案短句干净美食抵挡不住吃货的心美食心情一句话美食天下菜谱大全做法大全美食唯美古风句子短句(美食的句子唯美短句)美食唯美古风句子短句(形容美食的古风唯美的句子)美食句子古风唯美短句(美食佳句有意境)美食句子古风唯美短句(意境很美的句子)美食句子古风唯美短句(句子迷经典语录唯美)美食令人心动的句子美食与幸福感的文案美颜段子(全靠美颜的调侃句子)美式咖啡的苦怎样形容(美式的苦文案)美团外卖说说(关于外卖的说说)美团外卖好评回复语句(餐饮外卖好评回复优美语句)美向中方承诺(中美关系现状)美业正能量句子猛造句(从林造句)濛濛是什么意思(濛字的意思是什么)梦里的江湖古风句子(古风伤感句子)梦里的江湖古风句子(关于江湖的精辟句子)梦里听雨好词好句(听雨季羡林好句摘抄)梦见鸡刨食(鸡刨食啥意思)梦见豆角架上长满豆角摘豆角(梦见豇豆预示将来会发生什么)梦见筹备婚礼(梦见筹办喜事是什么兆头)梦见神庙是什么意思(梦到自己村的神庙)梦见妈妈的古风句子(古风情话)梦未眠古风句子(带梦的古风诗句)梦未眠古风句子(关于梦的唯美语录古风)梦想路茫心不忙(忙而不忙)梦想短句霸气(放飞梦想的正能量语句)梦想的正能量满满的励志句子(句句精辟的正能量句子)梦想是要有的反鸡汤(反情话毒鸡汤)梦想之旅上市后会怎样(新梦想在美国上市了吗)梦到阎王爷预示着什么(梦见阎王爷的详细解说)孟组词组(孟怎么取名字好听)妹子感动的哭的句子简短妹妹祝姐姐生日最暖心短句妹妹眼睛像什么比喻句(什么像什么比喻句大全)妹妹护哥哥古风句子(表示对妹妹宠爱的句子)
New Post(0)